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5)

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宿新市徐公店》是四年级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这首诗画面明丽,情感欢悦,语言形象,音韵畅达。依据教材的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本课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朗读吟诵,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以达到培养读悟能力,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根据上述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展开想象,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培养自学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细细体味诗人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说教法】

  为了较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有效地突出重点,达成预定教学目标,我采用“激情引入——自读释义——绘画会意——品味诵读”这四大主要步骤进行教学。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新《课标》这指出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也说明学习方法远远比学得的知识重要。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读书,充分地交流,充分地参与,充分地合作。主要学习步骤为:自读、交流、质疑、绘画、品读。

  【说程序】

  操作程序分如下四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激情

  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多取决于兴趣。教学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小池》诗意图(出示图)由此而问:“同学们,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一首诗?”由画中的荷花和蜻蜓,学生很自然想到了古诗《小池》,让学生背诵后,我接着说:“这幅画是我们班同学学习古诗《小池》后为它配的一幅图,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学完后,让你们也为它配上一幅精美的图画。”这样导入很自然地把学习带篱新知识的学习环节,学生都觉得挺新鲜,跃跃欲试,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读画结合,训练创新思维。

  这一环节,主要分2个步骤进行教学。

  1、自读释义

  “释义”包含“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这些内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在课堂的教学中实现主体自主学习,因此我首先出示自学要求:①把诗句读准确,读通顺。②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③标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课后注释或插图等,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了解古诗的作者,诗句的意思。其次让学生把自学的成果在小组交流、讨论,有不明白的地方可用笔记下来;接着全班同学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纠错等,最后学生质疑进行合作学习。

  课堂上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立体交流,使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在交流中相互传播信息。帮助学生自学、自悟、理解古诗。

  2、体验意境

  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学生理解诗文大意后的升华。把学生引入意境,就是想方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最终受到思想教育。

  怎样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我是这样做的,在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了解诗意时,我适时提出:“你觉得诗中应该有哪些景物”?同时鼓励学生想到了什么就说什么,学生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拓展了创新思维的空间,学生的回答除了诗中描写的景物“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和菜花”之外,也有的说:“我觉得还应该有蓝天、白云”。还有的说:“我觉得应该有一只小鸟和一只小猫,就更真实了。”等等。显然学生对诗中的景物已了如指掌。胸有成竹。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进一步拓展,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所说的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画,现在,请你们把这富有情趣的儿时生活画下来吧!”于是,学生在欢快的音乐陪伴下,开始了绘画,画完后要求学生为这幅画配上一段文字,便不知不觉地进入诗人创设的情境中。

  (三)品味诵读

  俗话说:“熟读诗歌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有感情地诵读,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想象,还可更好的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学生对绘画评价之后,我接着说:“诗人也被这幅画深深地吸引住了。此刻,他会怎么想呢?”这时,学生不言而喻地会想到这首诗,之后请学生站起来,加上动作和表情一起朗诵这首诗。

  (四)总结拓展

  课末,我整理板书并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最后布置课下作业。①默写古诗②把古诗改写成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紧紧围绕教学大纲,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活动中,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飞跃,使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章S和N的化合物中的《SO2的性质和用途》。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教学的观点:

  展PPT-2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确定一个详细且针对性强的目标是上好每堂课的第一步。我是沿着这样的思路来确定目标的:

  首先是分析课标要求:(PPT-3)课标要求教会学生了解SO2的性质及用途,认识到SO2与生活的联系。

  然后分析教材设计:(PPT-4)1、本课题衔接Si、C12、H2SO4、HNO3部分,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通过介绍SO2的化学性质,能加深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认识;

  3、教材对本课题的设计注重联系生活,旨在致少于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另,当前学生的情况是这样的:(ppt-5)

  他们:已具备对物质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氧化还原的知识。

  但缺乏:对知识挖掘的逻辑性和对知识理性而系统的认识。

  故需要:老师引导他们学会提取信息,加工所学信息并归纳新知识的技能。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ppt-6)

  知识与技能:了解、掌握SO2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与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学会化害为利的思想。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预设这样的教学方法:P-6-2。

  一堂脉落清晰的课,一个严谨的宏观构想是必须的,我的教学框架分为三步:(PPT-7)最后实现情感的深化,让学生用之前所学辩论SO2对人类是“功大于过”、“过大于功”?接下来,我向大家介绍我的具体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走近SO2。

  古希腊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砂、唤醒和鼓舞。”那么,如何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动机与好奇心呢?我觉得创设情境是最好的手段,因为将学习内容安排在情景化的真实活动中,能让其通过参与真实问题求解而唤醒其学习激情。

  上这节课时,刚好在圣诞节前,为了迅速抓住学生的思想,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仪式来引入:“全体起立,拿出一只火柴,听口令,准备,划燃。”在点点星火烘托的节日气氛中,我问:“同学们闻到一股什么样的气味呢?”“有刺激性气味。”学生马上回答。“那这种刺激性气味的物质是什么呢?”我追问。学生对火柴的成份是了解的,有说S的,有说SO2的……这时我引导他们,气味来自于S+O2=SO2。从而让他们近距离的走近了SO2。(P-8)

  我可以开始接下来的教学了。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SO2是一个什么形象呢?有说“酸雨——死神”,“空气污染”“漂白银耳”的,七嘴八舌,但有一点是明确的,SO2在学生的心里单纯地是一种“恶魔”气体,但实则并不是这样的,所以为了让孩子们真正认识它,也为了让它们有兴趣去挖掘它,我设置了一个“委屈孩子”的形象,带着孩子们去为它平反。(P-8)

  我告诉他们:同学们,实际上SO2并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它就像一个“委屈的孩子”,想听听它自己是怎么想的吗?请听“委屈孩子”的告白,并提炼它的性质。

  这时“委屈的孩子”已经完全在学生的思想里,开始了它的告白:圣诞,划火柴,引入SO2在你心目中的形象,SO2自己怎么想怎么想呢。

  (P-8)视频。

  通过这段告白,学生们提炼了SO2有如下性质(P-8)。我告诉他们,要为它平反,就要充分认识它。接下来,进行第二步:实验探究。因为物性是他们能直接感知的,但水溶性及化性却无法直接体会。故而我设计了三个环节:(P-9)。

  每个环节均采取“回顾视频”→“启发”→“提问”→“学生小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

  首先:问题一。(P-9)怎么证明SO2的水溶性呢?溶于水的SO2又是否能与水反应呢?学生很快想到了往集满SO2的软矿泉水瓶中加水,看瓶子是否变瘪?然后取其中溶液加石蕊,观察是否变红的方法,从而得出结论:SO2易溶于水旦溶于水后生成酸的结论。

  问题二:让他们从生活中寻找答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SO2可做抗氧化剂。紧接着,我让学生设计实验快速证明SO2具有还原性。(P-11)视频中曾提到,SO2为什么能做葡萄酒的配料呢?设计一个问题让他们从生活中寻找答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SO2可做抗氧化剂。紧接着,我让学生设计实验快速证明SO2具有还原性。

  有的学生选择了KMnO4,有的选择了Br2水,但结论都是一致的,加入SO2中的试剂颜色很快褪去,证明SO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问题三:展示书本,SO2作用于书本体现什么性质?带着前两个活动胜利的喜悦,学生已有了探索SO2漂白性的强烈欲望,故趁热打铁,我带着学生用品与红花进行了实验,从而启发学生认识到SO2是一种有利于HClO的暂时型漂白剂。(对比红、白花PPT)。

  实验探究后,归纳、总结、落实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步:归纳、应用。我要求学生书写了SO2+H2O、NaOH、CaO、Br2水、O2反应的方程式,然后从性质分类的角度引导他们从两个方面分析:横向:不变价,漂白性,酸氧定性。纵向:变价,既具氧化性,又具还原性,但主要体现还原性。从而使学生在整理知识的问题上加立起了系统的思维模式。

  活动二,让学生带着对“委屈孩子”的深入认识,了解不为人知的背后它默默地为人类的奉献(P-16、17)。

  此时,我能感受到学生们的思想认识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对SO2的认识似乎想为“孩子”平反。从单纯的“恶魔”在向“天使”转变,但它们无疑是带着感性的,做为人格的唤醒和塑造者的我们,此时更应该做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理性地、辩让地看待一个问题。故而我大胆地设计了一个环节:

  小组辩论:极端的话题SO2对人类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学生们经过激烈地辩论,得到了这样的结果:(PPT-18-视频)。

  此时,学生的观点似乎都有道理,但是我们需要告诉学生,万物都是发展的和矛盾的。认识化学物质也一样,必须认识到它的两面性,有功的地方,我们大加利用,有过的地方,加以抑制,只要人类能够合理地控制SO2使用的对象和使用的剂量,它也是人类的朋友。

  (插入视频。背景音乐→二重唱)。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429444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