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2)

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说课稿 篇2

  一、感想与教材分析

  新时代赋予我们教育教学领域崭新的课题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自动、自学、自及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自行学习。所以在教学时,我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发现孩子们有闪光点及时鼓励、肯定,达到一个良性效仿的作用。

  把握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让学生在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同时,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丑小鸭》这篇课文中,在写白天鹅这一部分时,着重抓住他的样子和内心感情进行细致的描写,既是语文学习的好材料,又是学生体会文本内涵的主要凭借。因此,教学中,我紧扣重点词句进行多元感悟,并在想象中体会丑小鸭的狂喜!这样做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二、教材分析

  《丑小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童话体裁的多副图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只长得很丑的小鸭子,最后变成美丽的白天鹅的'故事。

  本文有七个小自然段,第一段写鸭妈妈等孩子出世;二段写丑小鸭最后一个钻出蛋壳;三段写没人喜欢丑小鸭,小鸭离开家,四段写小鸭在森林里被人欺负;五段写小鸭看到美丽的天鹅,十分羡慕;六段写小鸭被农夫带回家;七段写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

  本文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课文可分为两课时学习,我要讲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根据教材编写的和学生实际,我编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3、对比丑小鸭和白天鹅样子的变化,体会对两者的不同情感。

  使学生感受美、享受美、用美的眼光看世界。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学生随着白天鹅和丑小鸭的样子学习课文。

  难点:让学生能够感受丑小鸭的心情,激起小学的同情心,以更好的感受爱的存在。

  五、教法、学法

  教法:

  a、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感觉如临其境,易于其理解。

  b、直观教学法:通过powerpoint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c、以读代讲法。《大纲》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学法:

  a、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b、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阅读后自主探究故事脉络和主人公心理。

学媒体

  powerpoint课件

  七、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读题:

  1、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都非常喜欢听故事。今天,我就和你们一起去欣赏一个关于“丑小鸭”的故事。

  2、板题,读题。

  过渡:请打开课文,看谁读得又准确又通顺。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语:

  自由读,指名读。

  2、(出示)无拼音的生字词语:

  同桌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出示)单个的生字:

  放在心里读,指名读并组词。

  过渡:大家读得真好,一下子就把绳生字宝宝记住了。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丑小鸭”的世界!

  4、分节朗读。

  齐读最后一句,(随机出示):

  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三)、学习白天鹅的样子

  你看,他来了!(出示)天鹅图片

  1、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样子

  2、师范读(出示):

  他扑扑翅膀,……美丽极了。

  3、指导朗读。

  指名读,评价读,练读,男女生比赛读。

  4、随机出示:

  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两种不同感悟读。

  (四):学习“丑小鸭”的样子

  1、仔细读课文,用——划出描写丑小鸭的句子。

  2、指名说。

  随机出示:

  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

  3、齐读。

  4、他那么丑,你想对丑小鸭说什么呢?

  5、感情朗读这句话。

  6、出示图片:你看他丑吗?

  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

  7、齐读。

  师过渡:

  这么丑的小鸭子,除了他妈妈,谁都不喜欢他。那他遭遇了哪些磨难呢?请大家预习课文,下次语文课我们再学。

  (五):写字指导

  灰、冰、鸭、鹅

  1、指名读,组词。

  2、哪个字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3、范写“鹅”,生练写,投影展示,评价。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这样设计的理由。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说明: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七章“欧姆定律”的第二节内容。

  (二)、内容解析:

  1、《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及《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系统性。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关键。

  2、欧姆定律这节课特点:十分重视科学方法研究,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上节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无形中降低了难度。

  3、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及“等效替代”的方法,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思维特点:

  初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知识来支持。

  (二)、学生知识情况:

  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了解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初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具备学习欧姆定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对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定量关系,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三、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

  1、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如让学生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真正掌握控制变量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阻值不变,而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则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3、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本节通过阅读例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模仿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2、能根据欧姆定律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初步领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实验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谨慎的学习习惯。

  五、重点、难点、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并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是这一章内容的第二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我认为: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以及表达式、变形式的意义是本节的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节课难点。

  六、内容方法

  (一)、教学内容

  1、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2、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二) 教具使用

  教师演示用:课件、干电池、开关、电阻、灯泡、导线、示教板。

  学生分组用:电源、导线、电阻、灯泡等。

  (学生刚接触电学,内心既好奇又感到恐惧,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活动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三)、教学方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突出以下几点:

  1、是设计了学生探究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关系实验,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新意识。

  2、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导——启发的教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3、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和等效替代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物理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物理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试电笔是检修电路时必备的工具,使用它来检查电路时手指必须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让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

  让一位学生当场检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线和零线,并说说有没有不良的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提问:通过人体的电流有多大?它与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 通过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心向,引导学生提问问题。从试电笔的使用引入新课,试电笔是家庭常备工具,同学大多有使用过,用这个例子引入,目的要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二) “温故知新”——引入概念

  我经常在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物理不感兴趣,甚至害怕物理,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物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上,物理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物理、探究物理、认识并掌握物理。

  (三)“水到渠成”——得出公式

  I=U/R

  对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变形进行分析,并介绍欧姆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精讲例题”——学以致用

  在这里我精心设计了一道生活中的题目: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达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对于物理计算题,要逐步进行板书,可以引起学生思考,教育学生学会规范解题。

  (五)“及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两道及时训练题,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六)“顺理成章”——串并电阻

  1、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①学生分组实验,分别把两个电阻串联、并联接入电路,观察灯泡的亮度,得出电阻的变化情况。

  ②学生分组实验后,讨论得出结论:两个电阻串联后电阻变大了,因为灯泡变暗了;两个电阻并联后电阻变小了,因为灯泡的变亮了。

  2、出示问题:为什么串联后电阻变大?并联后电阻变小?从前面学习过的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能不能得到解释。

  学生讨论后,带着小红帽上台演示:电阻串联,越串越长,所以越串越大;电阻并联,越并越粗,所以越并越小。

  3、问题:

  ①电阻串联后总电阻与原来的电阻有什么关系?

  ②5Ω的电阻与10Ω的电阻串联总电阻可以用多大的电阻来代替?

  ③电阻并联后总电阻与原来的电阻有什么关系?

  ②两个10Ω的电阻并联总电阻可以用多大的电阻来代替?

  采取学生自主实验的方法,使学生更直观地体验电阻的串并联引起的电路中电流的变化,从而自主得出结论,能更好的证明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大胆的猜想,当学生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驳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可以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当学生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同时,他会在实验中体验到快乐与兴奋,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七)“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⑴欧姆定律及其有关概念;⑵串并联电阻的特点;⑶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推出串并联电阻的两个公式;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物理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八)“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几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题,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八、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分为两部分,左边是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电阻的串并联。右边是例题的解题过程。这样的设计既能突出重难点,也为学生规范解题起到示范作用。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正。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434701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