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常秩传阅读翻译答案

阅读答案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下面是关于常秩传阅读翻译答案的内容,欢迎阅读!

  常秩,字夷甫,颍州汝阴人。举进士不中,屏居里巷,以经术著称。嘉祐中,赐束帛,为颍州教授,除国子直讲,又以为大理评事;治平中,授忠武军节度推官、知长葛县,皆不受。

  神宗即位,三使往聘,辞。熙宁三年,诏郡以礼敦遣,毋听秩辞。明年,始诣阙。帝曰:先朝累命,何为不起?对曰:先帝亮臣之愚,故得安闾巷。今陛下严诏趣迫,是以不敢不来,非有所决择去就也。帝悦,徐问之:今何道免民于冻馁?对曰:法制不立,庶民食侯食,服侯服,此今日大患也。臣才不适用,愿得辞归。帝曰:既来,安得不少留?异日不能用卿,乃当去耳。即拜右正言、直集贤院、管干国子监,俄兼直舍人院,迁天章阁侍讲、同修起居注,仍使供谏职。复乞归,改判太常寺。

  七年,进宝文阁待制兼侍读,命其子立①校书崇文院。九年,病不能朝,提举中太一宫、判西京留司御史台。还颍。十年,卒,年五十九,赠右谏议大夫。

  秩平居为学求自得。王回,里中名士也,每见秩与语,辄欿然②自以为不及。欧阳修、胡宿、吕公著、王陶、沈遘、王安石皆称荐之,翕然名重一时。

  初,秩隐居,既不肯仕,世以为必退者也。后安石为相更法,天下沸腾,以为不便。秩在闾阎,见所下令,独以为是,一召遂起。在朝廷任谏争,为侍从,低首抑气,无所建明,闻望日损,为时讥笑。秩长于《春秋》,至斥孙复所学为不近人情。著讲解数十篇,自谓圣人之道,皆在于是。及安石废《春秋》,遂尽讳其学。

  立,始命为天平军推官。秩死,使门人赵冲状其行,云:自秩与安石去位,天下官吏阴变其法,民受涂炭。上下循默,败端内萌,莫觉莫悟。秩知其必败。绍圣中,蔡卞荐立为秘书省正字、诸王府说书侍讲,请用为崇政殿说书,得召对,又请以为谏官。卞方与章惇比,曾布欲倾之,乘间为哲宗言立附两人,因暴其行状事,以为诋毁先帝。帝亟下史院取视,言其不逊,以责惇、卞。惇、卞惧,请贬立,乃黜监永州酒税。

  (选自《宋史·常秩传》)

  【注】①立,指常秩的儿子常立。②欿(kǎn)然:谦虚,不自满。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举进士不中,屏居里巷 屏:退隐

  B.先帝亮臣之愚,故得安闾巷 亮:谅解

  C.先朝累命,何为不起 累:屡次

  D.请贬立,乃黜监永州酒税 黜:罢免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今陛下严诏趣迫,是以不敢不来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异日不能用卿,乃当去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闻望日损,为时讥笑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秩死,使门人赵冲状其行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常秩屡次拒绝到朝廷为官,后来之所以改变态度,既是因为皇帝不断催促逼迫,不得不去,也是因为他支持王安石当时的变法运动。

  B.常秩认为当时社会有两个主要忧患,一是法令制度还没有制定建立,二是风俗趋向于奢侈靡费,有些普通民众过着王侯一样的生活。

  C.常秩做学问强调要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他本擅长《春秋》之学,但因觉得王安石废弃《春秋》之学很有道理,就放弃了自己的学说。

  D.这篇史传对常秩的叙述较为客观全面,并没有一味褒奖,也讲到他在担任谏官和侍从时恭顺谦让,缺乏建议,被当时的人嘲讽讥笑。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熙宁三年,诏郡以礼敦遣,毋听秩辞。(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悦,徐问之:今何道免民于冻馁?(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秩在闾阎,见所下令,独以为是,一召遂起。(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yuedudaan/39000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