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3)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长相思》是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中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其中《长相思》是第三首,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写得一首词,这首词主要描写的是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情景。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热爱家乡”,选编这组课文的目的就是一是让学生能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能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和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本单元教学,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的语言,感受人物的美好情感。

  二、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长相思》,背诵《长相思》。

  2.通过借助注释、插图,查阅资料,感知诗词大意。

  3.能过朗读、感悟、想象,体会作者所要表达思乡之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能过哪些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的。由于它的体裁特点,所以我将

  三、说重难点

  品味诗情,体会作者的思乡怀乡之情。

  四、说理念

  1.构建课内外阅读体系。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各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凸显了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本节课我采用了“铺垫”与“延伸”这两种方式,构建了课内外衔接的教学机构。开课时用本课的前两首诗引出乡愁,而且两首诗是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乡愁,从而引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进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由课内知识的积淀走进文本。在拓展,解词心部分,我引用《菩萨蛮》中“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来读透词心。

  2.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们相得益彰,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着永久的活力与生机。鉴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从教师与学生共同运用教材的角度出发,创设积极有效的教学情境。课堂上,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由开始的初读正音到有节奏地读及带着词的味道读、入情入境的读再到最后的背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走进作者内心,去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既突出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又实现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生成,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合作者,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读词,懂词意部分,让学生借助注释插图,同桌互助来理解词的大概意思,既教给了他们该如何学,又让他们有自主、合作的意识。

  五、说设计思路

  1.还词的“完整性”。教学这节课,我没有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进行背景叙述,也没有过多地进行语言上的肢解分析,哪个词哪句话是什么意思,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悟诗情、解词心部分,从开始的两首诗不同的乡愁导课到最后的《菩萨蛮》,我追求的是一种意境,一种词的意境,一种边关将士浓浓的思乡的意境,我觉得这正是这首词的终极意义,也是古诗词教学的终极意义。

  2.把握一条情感脉络。《长相思》这首词,通过描写征途的艰难,在一个风雪之夜勾起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所以在教学时,我紧扣这一感情脉络,设置相应问题,如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是什么使作者如此的长相思?作者的心在哪里?纳兰性德的故园是怎样的一副情景等问题贯穿全课,让课堂始终是环节在变,方法在变,唯有这一情感脉络不变,整堂课都处于浓浓的乡愁之中。

  3.落实一个训练点。按照国家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说法:“诗活在诵读的当下,诵读保护了诗的存在,诗即诵读”。所以,在这节课上,我以读为主,有十几次要求学生诵读诗歌,但是,每次的诵读,学生所带得任务不同,要求不同,所获得的情感不同,意境也不相同,每一次的诵读,都向诗的本体意义更进了一步。如开始的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也就是课中讲到的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再到后边的带着词味读,带着身和心分离的感觉读、带着想象读等以及自由读、默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对读、引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从而发扬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将阐释的自由还给了学生,把想象留给了学生,这种想象,使诵读者完成了对作品“空白”的填充,也从而完成了诗歌作品的意义。

  4.培养两种学习习惯。培养“诵读、想象”和“主动搜集资料”的学习习惯。这两种习惯,既是学习的习惯又是学习的方法,它时刻体现在教学中。如在诵读中想象身在征途的情景及故园的情景,而在学生对作者的简介及作业的布置内容都是对学生主动搜集资料的习惯体现。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新教材《眼神》讲述了一个内涵深刻的故事。一位老人在寒冷的冬夜等在

  渡口准备过河。在漫长的等待中,老人的身体被冻僵了。这时,终于有几个骑马的人路过。老人截住了最后一名骑手,并请求帮助。摆脱困境的老人的一席话令这名骑手——托马斯.杰弗逊总统深受感动。课文告诉我们:一个真诚的眼神、一种友好的态度会给需要安慰和帮助的人带来机会,更让我们懂得要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课文共有7节,其中第5节是老人说的一段含义深刻的话,直接对眼神的作用进行了描写,语言内涵丰富,是值得反复推敲的。第1节是故事的起因,也就是老人遇到了困难,第2、3节则写了骑手们对需要帮助的老人所表现的不同行为。这些内容在课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该把握好。

  这堂课的内容对于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从“眼神”本身而言只能意会难以言传,从故事内容看情节性不强,从描写语句看,课文中人物语言内涵丰富,需要深入品味方能领会。对于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如何做到既能意会也能言传?如何从课本中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眼神”的魅力,又如何从这个故事的本身获得启示,这是本堂课的几个难点。

  二、学情简介

  我班学生学的是老教材,但从三年级时我就比较注重课外阅读的拓展,常常会寻找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文章推荐给他们,或读或写或品或悟,而新教材的课文就是很好的补充内容。因此,我班学生对学习此类文章是有一定的基础的。然而,从本课来看,不仅是要让学生们从骑者们的眼神中读懂他们对老人的不同行为,更要了解这些行为与眼神的关系,甚至是行为之后所隐含的深刻含义。这样的课文又不同于以往直接抒情的文章,故事情节不是很强,语言文字内涵丰富,要从骑者的眼神中了解他们的行为,又要从老人的行为中想象他的眼神,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推敲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再从其中体会出深刻的内涵,这对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

  三、教学目标

  在研读了课文后,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我制订了这样几个教学目标:

  1、学习联系上下文,结合理解“徒劳”、“无济于事”、“暖人肺腑”等词语。由于课文的语言内涵丰富,出现了许多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在课前的预习中、在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通过随机当场解决这些词语。一方面,理解了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自觉用工具书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教材课文篇幅长,再加上含义深刻,有些词、句文学性较强,所以我有意识地安排了学生自己读课文的机会。我觉得我们不应在朗读上“吝啬”付出时间,因为,朗读课文是对课文内容的再理解,是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与课本的对话,再加上学习老教材的学生对于新教材的学习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更要在课文的朗读上扎实些。教学中,我采用了反复读重点段,引读、自己读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悟“眼神”的内涵,从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3、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并通过释疑体会人物的品质。新课标提出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要求,所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我并没有更换这一个目标,(“更换”什么意思?学生在质疑方面是何基础?应具体说明)而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后,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有思考的空间,并能帮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的问题。

  4、借助写话训练使学生懂得在别人遭遇困境时,应给予真诚无私的帮助。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承载着道德教育的任务,但是,如果将德育的渗透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悟与训练割裂开来,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落脚点,无疑会使语文课失去了味道。因此,对于课文的情感目标的达成,我试图通过写话练习来实现。这样,既有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有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

【【精选】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相关文章:

1.关于说课稿锦集六篇

2.【推荐】说课稿锦集六篇

3.关于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

4.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

5.说课稿模板锦集9篇

6.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

7.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8.说课稿模板锦集10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ma/427134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