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毕淑敏的中国式救赎(6)

毕淑敏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目前不可能做得更好了

  “这一行千万不要迷信,比如那些吓人的头衔。你就凭自己的直觉,觉得心理师对你是否有帮助?”毕淑敏认为,学术研究除外,临床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与艺术领域一样,都需要人道主义情怀,需要多学科的知识积累,需要对于他人感情的细腻体会,包括对人本质的了解。这与人的悟性有关,和文凭则没有本质的关联。她比喻,这就像你从大学中文系毕业,但是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好的作家。

  针对小说《女心理师》中的主人公从养老院护工到心理师的戏剧性转变,毕淑敏表示,小说是虚构的,但还是基本上描述了心理咨询业发展最早期的状况。毕淑敏介绍,在美国,必须是心理学专业的博士才可以做心理医生。但是具体到中国的情况就不能完全照搬。她认为这更多是一个配套的问题,假如一个博士毕业,然后做临床心理,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而心理咨询费用根本没有纳入到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也就导致了这些受过正规训练的人可能不能够进入医院,甚至不能够进入社区。但心理咨询的需求现实存在,而且越来越旺,在“柴绛香时代”,心理师就已经成为热门的就业途径,各种收费培训班多如牛毛,只要有一张高中文凭,短暂培训一下通过考试拿到证书后就可以上岗。毕淑敏告诉记者,她曾经到一个单位办事,登记时传达室的看门人告诉毕淑敏,自己刚刚拿到了心理证书。

  “门槛其实真的不很高。那我也还是觉得有人来做比没人做好。”毕淑敏无疑更倾向于先解决实际问题。她在《女心理师》中描写了一段反驳学院派的争论,“就像原本一穷二白的农村,缺医少药。来了赤脚医生,这就是好事。”毕淑敏觉得这种状况“有点像当年革命星火燎原前的一些马列主义小组,像最早的战争是游击队在那里打,但是最后是一定要变正规军的。”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bishumin/30747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