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关于长征的故事100

故事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历史已经走过80个春秋,红军长征的脚步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岁月易老,精神永存。长征精神将永远以它特有的魅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鼓舞我们开拓进取,奋勇前进。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长征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关于长征的故事100

  关于长征的故事篇一

  长征途中,干部团打的第一场恶仗便是力挽狂澜的生死之战。

  1935年1月24日,红1军团进占土城。27日,当红军主力全部抵达土城一带时,川军4个团尾追而来。中革军委遂决定发起土城战斗,消灭追敌。

  谁知,最初的战斗很不顺利。川军依托有利地形,在优势火力掩护下发起反扑,步步进逼土城,甚至一度突破了红军防线,一直攻到了白马山红军总部指挥所前沿。

  虽然红军打得英勇,伤亡却不断增加,进攻成效也不大。

  土城之战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仗,成败关系全军士气。为扭转不利局面,毛泽东把手里的最后一张王牌拿出来,急令干部团投入战斗,实施反击。

  陈赓临危受命,亲作动员,令特科营重机枪掩护,1营担任主攻。

  这场恶仗打得异常激烈艰苦,1营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接近山头时,与敌人纠缠在一起,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

  干部团当时装备了冲锋枪和钢盔,敌人从没见过戴钢盔的红军。更令他们胆怯的是,干部团前仆后继的精神和一刻不停的反冲锋。

  毛泽东在看到川军凶猛的进攻让干部团压下去后,高兴地称赞道:“这个陈赓行,可以当个军长!”

  然而,这一仗,干部团损失不小,伤亡近百人。宋任穷向毛泽东汇报:“干部团的学员都是连排以上的干部,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这样使用代价太大了。”毛泽东也非常惋惜地说:“对啊,对干部团的学员用是要用的,但这样用不行。以后要注意哩!”

  关于长征的故事篇二

  红军妈妈们的艰辛付出和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她们在革命战争年代舍弃了儿女情长,才使新中国亿万儿童幸福安康。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即便是硕健的红军儿郎,要战胜人间罕见的种种险阻也是难以想像的。然而,长征路上的红军妈妈们,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和妇女自身的解放,果敢地承载着更多的苦难,显示出一种超出母性的伟大的爱。

  笔者曾见到世界上也许最奇特的纸条:“我们是为万千人服务的工农红军,今在苗家借地生子,实在出于万不得已。因军情紧急,此子无人携带,深望老乡将其抚养成人,不胜感激。”署名:“红军休养连董必武留。”这个留在苗地的孩子是毛泽东与贺子珍的骨肉。而在长征开始时,他们已将爱子毛毛留在了江西老乡家,后来音讯全无。长征中生下的这个孩子,毛泽东与贺子珍十分喜爱但又十分为难。当时为了避免与围追堵截的敌人遭遇,部队每天急行军90多公里,有时不得不打仗。带着孩子,无疑困难不少;送给老乡,又于心不忍。思忖再三,贺子珍还是把警卫员叫来,声泪俱下地吩咐:“孩子不能带,把她寄养在老乡家里吧!战争是残酷的,不能怪我们不喜欢后代,实在是没有办法,让孩子在人民当中长大也好。”毛泽东、贺子珍夫妇为了中国革命共失去了5个子女。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哪有母亲不疼爱子女的?而红军妈妈们却在那个非常时期,腆着肚子,艰难地行进在长征途中。生下骨肉,又将其留在边远的不知名的少数民族地区,这是何等感天动地的壮举!这是何等气壮山河的`精神!长征中的红军妈妈们将“奉献”二字演绎到了极致。

  红军使命是北上抗日,解放全国。“但有使命,万死不辞”。红军妈妈们跟随红军大部队从瑞金出发到达陕北,一路上爬过18条山脉,渡过24条江河,经过11个省份,突破10道封锁线。红军妈妈们在长征中所表现的使命高于天的精神千秋不朽,与日月同辉。

  长征出发前已婚的红军女战士,在长征路途上尽量避免与丈夫在一起生活,只有在部队休整时间比较长的时候,才小心翼翼地聚上几天。她们虽然受到分离的煎熬,大多数人却免除了怀孕生孩子的痛苦。但也偶有失误的,这使她们不仅面临生死考验,同时也面临亲情分离的痛苦。即使如此,为履行神圣使命,红军妈妈们强忍苦痛,舍生取义,鞠躬尽瘁。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的曾玉,在长征途中生下一个胖娃娃,但部队要紧急出发,孩子不能带,只得忍痛放在稻草上。伴着父亲写的字条,孩子在空屋子里声声啼哭。曾玉被人搀扶着,告别了亲生骨肉,一步一回头地走出了屋子。孩子在屋内嘶哑地哭叫,曾玉在屋外掩袖抽泣。婴儿的啼哭像锥子刺着她的心,像绳索拴着她的腿,她那如同灌了铅的双腿怎么也迈不动。但不走是不行的,后面有追敌,心中有使命,这个时候哪里还容得儿女情长,曾玉坚毅地走了。刚生完孩子就要走路,又没有担架,而且头一站便要过河,横在眼前的河水浪涛翻滚。强烈的使命意识,使曾玉咬紧牙关下河,在几个女战士的搀扶下趟了过去,向着陕北,迈开双腿,载着使命疾行。

  对很多红军战士来说,明天是个神圣的字眼,令人憧憬,催人奋进。红军妈妈们的未来观是为了国家的明天、人民的未来、万千的后代而矢志不渝,孜孜以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即使自己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在长征胜利20周年时,廖承志画了一组再现长征感人情景的画送给女儿廖茗。画面上一位红军妈妈忍痛将孩子送给当地一位老汉,她亲吻着孩子,盯着孩子那张小脸,生怕忘记了似的。忽然,她像想起了什么,掀起衣襟给孩子喂奶。泪水和着奶水,把孩子喂饱后,便把他轻轻地放下,头也不回地追赶队伍去了。廖承志随画还写给女儿一封信:“千万不要忘记革命是千辛万苦,无数牺牲才得到胜利的。你们是在一帆风顺、温暖暖、软绵绵的温室中长大的,千万要警惕,不要忘了本。”

  因为有许多红军妈妈们已经失去过自己的亲骨肉,长征路上,她们不想再失去自己的孩子。尽管许多人再三动员她们留下来或者把孩子寄养在老乡家,但为了新的生命,为了明天,红军妈妈们凭着坚强的意志,为长征路上诞生的那些为数不多的孩子营造着“安全港”。任弼时的妻子陈琮英在长征路上生下了他们的女儿远征。朱德总司令听到远征诞生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他跑到河边去钓鱼,并亲手给陈琮英做了一碗鱼汤。陈琮英产后没几天,部队又要进行艰苦行军。任弼时对陈琮英说:“把孩子留给苗家兄弟吧!”陈琮英紧紧地抱着女儿,默默垂泪。两人的前几个孩子都已夭折了,此刻,陈琮英多么想带女儿一起行军啊!可这将会给部队带来很大的麻烦。红军战士闻讯后,坚决反对将远征留下,争着要求背远征行军,并抢着逗她玩。这样,远征方才留下,并一起来到了延安,来到了北京,为新中国的未来留下了少数几个长征路上诞生的儿女。

  红军妈妈们的艰辛付出和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她们在革命战争年代舍弃了儿女情长,才使新中国亿万儿童幸福安康。长征伟大,参加过长征的母亲们同样伟大,让历史这样告诉未来吧!

  关于长征的故事篇三

  哒哒哒……

  1935年6月14日,红一军团第二师五团急促的号音响了。

  强渡大渡河后,摆脱国民政府追兵的红军部队无法松口气。红五团自大硗碛出发向西北走,一座晶莹耀眼、高耸入云的大山伫立在面前。

  这是红军长征中的第一座大雪山——海拔4900米的夹金山。

  听说红军要过雪山,一位长满花白胡子的老汉摇头叹道:“这里上午9点至中午12点,是由开山神掌权。要是12点一过,就是落山神挡道,它关闭山门,你们可就寸步难行了……”

  老人说的是神话。可雪山的神秘和险峻,却是事实。

  队伍爬到隘口的时候,司号员“八斤半”问团长张振山:“团长,老大爷说山里有神,是真的吗?”

  张振山望着这个小鬼:个子矮小,圆溜溜的脸上长着一双机灵的眼睛,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是个很早就参加劳动、过艰苦日子的穷孩子。

  他故意吓唬他:“当然有了。”

  “在哪?”

  张振山指指他的心窝,笑道:“在这儿!”

  “八斤半”不好意思地红了脸。

  “八斤半!”边上的团政委谢友勋也喊着司号员的小名逗他“你怎么取了这么个怪名?”

  “噢,为了安葬我妈,我把自己换成了八斤半稻谷。”

  “你多大了?”

  “八斤半”脑袋一扬,挺着胸踮起脚,尽可能装得大人气一些,说:“不小了,十好几的大小伙子了!”

  谢友勋看着他头上的绷带,问:“伤好点了吗?”

  “不要紧,有时候吹号鼓得有点疼。”

  “好小子!”张振山亲切地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吹休息号!”

  军号哒哒响,系在“八斤半”军号上面的红布在风中飘舞着,号声把全团召集到张振山、谢友勋旁边休息。

【关于长征的故事100】相关文章:

1.长征的故事100

2.长征的故事100字

3.关于长征的故事

4.关于长征的故事150字

5.关于长征的故事300字

6.关于长征的故事300

7.关于长征的故事简短

8.关于长征的故事400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gushihui/180819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