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红楼梦黛玉的诗词(2)

红楼梦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题宝玉续庄子文后》(第二十一回)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

  --这个无缘无故耍弄秃笔地是什么人呢?抄袭庄子的《南华经》。

  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这个人不悔悟自己没有见识,倒用粗陋的话来牵强附会责怪冤枉别人。

  【注释】

  1、无端——无缘无故。

  2、作践——糟蹋。今通行本作“剿袭”,宝玉是明续,不是暗偷,以“作践”为好,故从脂本。《庄子》又称《南华经》,见前注。

  3、诋——诋毁,诽谤。

四、《参禅偈》(宝黛合作)(第二十二回)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你心领神会、大彻大悟了,我心领神会、大彻大悟了。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这(心领神会、大彻大悟)其实你我都没有心领神会、大彻大悟,这(没有心领神会、大彻大悟)可以说是心领神会、大彻大悟了。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心领神会、大彻大悟说不出来,这就有了安身立命之地。

  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没有安身立足之地,方才是真正地的心领神会、大彻大悟,达到了佛教最高境界—佛祖居住的西方极乐世界。

  【注释】

  1、参禅——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即习禅者集中精神参究禅理,以求“顿悟”的意思。偈,见前《石上偈》注。

  2、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意谓彼此想从对方的身上得到感情的印证,内心在寻找证明,表情达意也为了获得证明。证,印证,证验,实验而有所得。在佛教用语中又作领悟、修成解。如《五灯会元》:“依吾行者,定证妙果(佛家称其所谓真理叫果)”。偈中“斯可云证”的“证”即作“悟”解。

  3、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意谓无求于身外,不要证验,才谈得上参悟禅机,证得上乘。无有证,即无证。禅宗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随人心的生灭而生灭,佛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天堂地狱也在每个人的心里,毋需向外追求,不必求外界证验,因为万境皆空,本无证验可言。《传灯录》:“身等空界,法同梦幻,无得无证,然后谓之解脱。”

  4、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意谓到万境归空无证验可言时,才算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境。

  5、干净——禅宗与其它佛教派别不同,以为终日诵经静丅坐并不能成佛,丢掉邪念,顿悟到内心本自清净,即可成佛。

五《更香灯迷》(第二十二回)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朝罢归来谁还携带着两袖烟?宫廷有香烟,闺房里也有香烟,但是两者没有因缘关系。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闺房整夜不必麻烦侍女往香炉里添加,到了天亮也不用侍女来报时。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它从清早燃烧到晚上,又从晚上燃烧到清早,日日又夜夜、月月又年年;它从头部燃烧到中心,额头住焦烂了,心受着煎熬。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时间就在这燃烧中渐渐远去,光阴必须予以珍惜,不论风雨阴晴任凭它变迁。

  【注释】

  1、“朝罢”句——杜甫《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朝罢香烟携满袖”。说早朝回来衣袖上尚有宫中的炉香味。现在稍加改动,说“两袖烟”,是隐藏谜底“香”字。“两袖烟”,等于说两袖风、两手空。设问“谁携”,对杜诗作了翻新。谜外寓有荣华过后一无所得的意思。

  2、“琴边”句——承上句,解说这是什么香,用排除法。香有多种,与琴、棋、书、画为伴的是鼎炉之香,熏被褥、衣服用的则有熏炉、熏笼(古时豪门尚巧制“被中香炉”,见《西京杂记》),都用不着更香,所以说与这些“无缘”。寓意也承上句申述一无所得的含义。“琴边衾里”说夫妻关系。以夜里同寝、白天弹琴表示亲近和乐。《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程高本“总”作“两”。

  3、“晓筹”句——这一联正面说更香的特点。晓筹,早晨的时刻。筹,指古代计时报时用的竹筹。鸡人,古代宫中掌管时间的卫士。宫中例不畜鸡,有夜间不睡的专职卫士头戴“绛帻”(象征雄鸡鸡冠的红布头巾)候在宫门外,到了鸡叫的时候向宫中报晓。唐代诗人王维《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绛帻鸡人报晓筹”。后来李商隐反其意说“无复鸡人报晓筹”,用以讽刺死于马嵬坡的杨贵妃。曹雪芹再翻新意,改“无复”为“不用”,用来说计时的更香,恰到好处。

  4、五夜——即五更。古代计时,将一夜时间五等分,叫五夜、五更或五鼓。炉香要加添香料,更香只要点上就是了。这句用了“无烦”二字,又翻了唐人李颀《送司勋卢员外》诗“侍女新添五夜香”的案。上下两句的寓意都是说人因愁绪而通宵失眠。

  5、焦首——香是从头上点燃的,所以说焦首。喻人的苦恼。俗语所谓焦头烂额。

  6、煎心——棒香有心,盘香由外往内烧,所以说煎心。佛家有“心香”(意为虔诚)之语。又香有制成篆文“心”字形状的,叫心字香。煎心,喻人的内心受煎熬。

  7、“光阴”二句——更香同风雨阴晴的变化无关,却随着时间的消逝,不断地消耗着自。荏苒,时光渐渐过去。须当,应当。就寄寓来说,上句是红颜渐老、青春堪惜的意思,下句则说虽世事变幻莫测,而自己却已心灰意冷,只是听之任之罢了。

六、《葬花吟》(第二十七回)

  【悲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花儿凋谢了,落了一地,被风吹得满天飞舞;红颜褪尽了,芳香断绝了,可是有谁来怜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有的落花飘到了亭台上,被藤丝系住凭风儿吹摆;有的被飞扬的柳絮粘住,一起扑向闺房的窗帘上、门窗上。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闺中的女儿惋惜春景已残暮,满腹愁情无处诉说,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一手拿起花锄、一手提了花篮步出闺房,忍痛在铺满落花的地上反复来回踏着,把落花收集起来埋葬到花冢。

  【悲已】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杨柳青青、榆树的果实结得饱满,它们只顾自己生长、吐露芬芳,哪管桃花、李花飘零;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桃花、李花到了明年能再度开放,明年闺中不知道还有谁来居住?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暮春三月燕子在屋粱上把香巢筑成了,面对闺中满怀愁情的女儿,双双对对飞进飞出,真是太没有同情心了!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

  --到了明年花开的季节,燕子会回来衔泥涿花再把香巢修缮,却没有想到这里人已亡故,燕巢倾毁,唯剩空空屋梁。

  【哭花】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可恨那些风如刀、霜似剑的恶劣天气严加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明媚春光、艳丽花儿能够维持多少日子,花儿一旦凋落就难以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这真是花开的时候容易看见,花落的时间不易见,台阶前愁坏了葬花女,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独自一人手把花锄暗暗地伤心落泪,泪珠洒上空荡荡的枝头化成点点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听那杜鹃啼叫忽地停了下来,想必血已滴尽而无声,黄昏降临,还是收拾起花锄、花篮回家吧,将闺房的里外门都关上;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把青纱灯笼点上,让四壁生亮,早点上床休息,好使心情稍转舒畅,只是担心春寒落夜雨,冷雨敲打着门窗,被寒、身寒、心更寒,反使愁上又添愁、愁更深!

  【哭已】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请不要惊讶我为什么竟会这样地悲愁伤神,我是一半为爱春,一半为恨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爱春忽来报到,恨春忽然离去,来到时含情无语,离去时也悄然无声。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昨夜庭院外奏响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魂归去留音,还是鸟魂送别歌吟?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花魂归去,鸟魂毕竟难以把她挽留,然而鸟儿再无言语表示,花儿也含羞难启齿;

  愿奴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我愿意今日生出一双翅膀,随花魂飞到天的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但是,天的尽头啊!哪儿有美丽芬芳的花冢?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不如让我用锦袋收起落花,用一捧干净的泥土筑起一个花冢,掩埋了这一世美貌杰出的落;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她生来纯洁无暇,归去也要干净清白,绝不能让她陷进污浊的烂泥巴沟里。

  【谁葬】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生前美貌杰出的落花啊,你今日死去有我为你来收葬,我不能预料到哪一天我身亡?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我今日葬花被人们嘲笑为愚痴,以后哪年我死了收葬我的又是谁呢?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看着春景残暮、花儿渐渐凋谢飘落,也就是闺中女儿红颜衰老死亡之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旦春光殆尽,花儿凋谢完了,闺中女儿也死了,那时闺中女儿、花儿两不知,再也不会相互怜惜了!

  【注释】

  1、花满天——庚辰本作“花满天”,但细看“花”字是后来的改笔,原抄是两小点,表示与上一“飞”字相同。故从甲戌、戚序本。这两句或受李贺诗“飞香走红满天春”(《上云乐》)的启发。

  2、榭——筑在台上的房子。

  3、絮——柳絮,柳花。

  4、无释处——没有排遣的地方。

  5、把——拿。

  6、忍——岂忍。

  7、榆荚——榆树的实。榆未生叶时先生荚,色白,像是成串的钱,俗称榆钱。芳菲——花草香茂。

  8、“洒上”句——与两个传说有关:一、湘妃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所以黛玉号“潇湘妃子”。二、蜀帝魂化杜鹃鸟,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鹃花。所以下句接言“杜鹃”。

  9、奴——我,女子的自称。底——何,什么。

  10、知是——哪里知道是……还是……。

  11、香丘——香坟,指花冢。以花拟人,所以下句用“艳骨”。

  12、一抔——一捧。因《汉书》中曾用“取长陵一抔土”来表示开掘陵墓,后人(如唐代骆宾王)就以“一抔之土”称坟墓,这里用以指花冢。

  13、污淖——被污秽的泥水所弄脏。

  【鉴赏】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日:‘先生身非宝主,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散停笔以待。”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诗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王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不成?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现在,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轮封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又怎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呢?“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大概不是主观臆断吧;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象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还不足以借取利用吗?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难道还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吗?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当然,《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我们同情林黛玉,但同时也看到这种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hongloumeng/183117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