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红楼梦黛玉的诗词(5)

红楼梦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十三、《菊梦》(第三十八回)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篱笆旁边的秋菊一觉睡去梦境清幽,梦中似乎和月亮在云朵中飞翔却又不甚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梦入仙境并不是羡慕庄生化为蝴蝶,因为怀念过去而寻像陶渊明一样爱菊的盟友。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梦境已随着归雁远去而中断,却还留恋不舍,不由得对惊醒幽梦的蟋蟀鸣叫声感到烦恼。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醒来后心理的哀怨又像谁诉说,只剩下衰草寒烟这凄凉的秋景。

  【注释】

  1、秋酣一觉清——秋菊酣睡,梦境清幽。

  2、“和云”句——唐代张贲以“和霜伴月”写菊,今换一字,以写菊花梦魂高飞;以“不分明”说梦境依稀恍惚。

  3、“登仙”句——说梦魂翩跹,彷佛成仙,但并非是羡慕庄子变作蝴蝶。庄周梦中化蝶事见《庄子.齐物论》。这里引“庄生蝶”是为了点“梦”。

  4、忆旧——实即“梦旧”,诗题中“梦”字句中不出现是咏物诗技巧上的讲究。寻盟——表示结交友好,语出《左传》。这一联构思或受元代柯九思“蝶化人间梦,鸥寻海上盟”诗句的启发。

  5、“睡去”句——意谓梦见归雁,依恋之心久久相随,直至它飞远看不见。

  6、故故——屡屡,时时。

  【鉴赏】

  《菊梦》以浪漫主义的笔触,抒写菊花的梦境。

  首联“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说:菊花在东篱旁酣睡一场,梦境也清雅不俗;她在梦中依稀恍惚飞越高空,与云彩和月亮为伴。

  颔联“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进一步详述梦境:菊花登临仙境飘然成仙,却并不羡慕庄周化蝶;她回忆往事还记得与陶渊明订有盟约,特来寻他相会。

  颈联“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写菊花从入梦到惊醒的过程:菊花入睡后梦魂追随鸿雁南归远逝,依恋难舍;但好梦一次次被蟋蟀的悲鸣惊醒,令人可恼。

  尾联“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写菊花梦醒后的失落感:南归好梦被惊醒,心中的幽怨和谁诉说?那与陶令的无限深情仍是投影在走不出眼帘的衰草寒烟中。

  此诗名为写菊梦,实则写黛玉自己之梦,她只有在梦中才能摆脱心理重压,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身心自由。

  综合黛玉这三首菊花诗,可以概括为:咏菊在“毫端”,“满纸自怜”;将“问询秋情众莫知”的情怀,托付在菊中;写菊言,抒菊情,诉说着心中的幽怨,对固守寒庐、寄意田园、恬淡渺远、清静自然、桃花源式人生的向往,也只是招摇在梦里。

十四、《螃蟹咏》(第三十八回)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身披硬甲怀抱长枪,斗争到死也决不会遗忘,层层叠叠盛满一盘红蟹,高兴的先把鲜味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剥开前螯露出白嫩鲜肉,在螯壳里满满盛装,打开胸部凸起的硬壳,红色的脂油块块清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丰满的嫩肉使我陶醉,腿上的鲜汁令人难忘,谁能起来助兴劝酒呵,让我喝尽这千杯酒浆?

  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面对这美好的新鲜味,送走这佳节——重阳,桂叶在秋风里拂动,菊花上沾着淡淡的寒霜。

  【注释】

  1、铁甲长戈——喻蟹壳蟹脚。宋代陈郁为皇帝拟进蟹的批答说:“内则黄中通理,外则戈甲森然。此卿出将入相,文在中而横行之象也。”见《陈随隐漫录》。

  2、色相——佛家语,指一切有形之物。借用来说蟹煮熟后颜色好看。

  3、“多肉”句——即“更怜卿八足多肉”。上一联已说螯满、膏香,故这句用“更”字说蟹脚多肉。怜,爱。卿,本昵称,这里指蟹。

  4、“助情”句——意即“谁劝我饮千觞以助情”。觞,酒杯。助情,助吃蟹之兴。

  5、兹——此。佳品——指蟹。酬——报答。这里是不辜负、不虚度的意思。佳节——指重阳。

  【鉴赏】

  三首咏螃蟹诗中唯有这一首极尽讽刺之能事。从对待螃蟹的态度上也可以看出宝钗同宝玉、黛玉的人生观是大相径庭的。难怪众人评论道:“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太毒了些!”点出了这首诗是以小寓大的,这也是这首诗同宝玉、黛玉二人所做不同的重点。在宝钗甚至还有众人看来,宝、黛二人所做不过是饭罢闲吟的儿女情怀,这首诗才是骂尽诸多野心家和伪君子的绝妙之笔。尤其是“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一联,把小说中像贾雨村之流惯于搞阴谋诡计的野心家刻画得惟妙惟肖。尾联笔锋一转,指出任何心怀否测、横行霸道机关算尽的人,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下场。难怪连宝玉都说:“骂得痛快!我的诗也该烧了。”有的人认为这首诗和宝钗一贯地做人为文风格不相吻合,说是宝钗酒后失态,藏头露尾。但笔者以为这和前面宝钗所制竹夫人的春灯迷一样,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况且小说中的一切诗文都是曹雪芹假借人物之口而为之,我们又怎么能对小说中的人物求全责备呢?

十五、《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第四十五回)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续。

  --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泪烛。

  --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注释】

  1、耿耿——微明的样子。另一义是形容心中不宁。这里字面上是前一义,要表达的意思上兼有后一义。

  2、助凄凉——庚辰本另笔涂去“凄”字,添改作“秋”,当是为复叠“秋”字而改,有损文义,不从。

  3、秋梦绿——秋夜梦中所见草木葱笼的春夏景象。程高本作“秋梦续”,“续”与“惊破”相反,又与下句“不忍眠”矛盾。

  4、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伤情怀。

  5、“自向”句——暗用唐代李商隐《嫦娥》诗中“云母屏风烛影深”句意,写寂寞。泪烛,熔化的蜡脂如泪,故名。也是以物写人。“移”,程高本作“挑”,灯草才用“挑”,烛芯只用“剪”。

  6、摇摇——指烛焰晃动。爇,点燃。檠,灯架,蜡烛台。

  7、“谁家”二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小说中所谓拟其格,这类句法最明显。

  8、罗衾——丝绸面子的被褥。不奈——不耐,不能抵挡。

  9、残漏——夜里将尽的更漏声。

  10、连宵——整夜。脉脉——通“霢霢”,细雨连绵。飕飕——状声词,形容风声。

  11、寒烟——秋天的细雨或雾气。

  12、滴沥——水珠下滴。

  【鉴赏】

  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春江花月夜》系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是一首写离愁别恨的歌行。本诗在格调和句法上都有意模仿它。“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前者是乐府题。代,犹“拟”,仿作的意思。用“代”字的乐府题,南朝诗人鲍照的集中特多。一般情况下,乐府诗不另外再加题目,这里因为又仿初唐歌行《春江花月夜》而作,所以又拟一个字面上与唐诗完全对称的、更具体的诗题。

  《秋窗风雨夕》的作意,如果不加深求,可以说与《葬花吟》一样,都不妨看作是林黛玉伤悼身世之作,所不同的是它已没有《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之气和傲世态度,而显得更加苦闷、颓伤。这可以从以下的情况得到解释:黛玉当时被病魔所缠,宝钗对她表示关心,使她感激之余深自悔恨,觉得往日种种烦恼皆由自己多心而生,以至自误到今。黛玉本来脆弱,现在,在病势加深的情况下,又加上了这样的精神负担,自然会更加消沉。但是,如果我们认为作者写此诗并非只为了一般地表现黛玉的多愁善感,必欲细究其深意,那么也就自然地会发现一些问题。首先,无论是《秋闺怨》、《别离怨》或者《代别离》这类题目,在乐府中从来都有特定的内容,即只写男女别离的愁怨,而并不用来写背乡离亲、寄人篱下的内容。何况,此时黛玉双亲都已过世,家中又别无亲人,诗中“别离”、“离情”、“离人”等等用语更是用不上的。再从其借前人“秋屏泪烛”诗意及所拟《春江花月夜》原诗来看,也都写男女别离之思。可见,要说“黛玉不觉心有所感”感的是她以往的身世遭遇是很难说得通的。我以为这只能是写一种对未来命运的隐约预感,而这一预感倒恰恰被后半部佚稿中宝玉获罪被拘走因而与黛玉生离死别的情节所证实(参见《红楼梦曲·枉凝眉》、《葬花吟》等诗鉴赏),曹雪芹的文字正有这种草蛇灰线的特点。《红楼梦曲》中写黛玉的悲剧结局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脂砚斋所读到的潇湘馆后来的景象是:“落叶萧萧,寒烟漠漠。”这些也都在这首诗中预先作了写照。小说中黛玉刚写完诗搁下笔,宝玉就进来了,下面所描写的主要细节是:黛玉先说宝玉象渔翁,接着说漏了嘴,又把自己比作“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因而羞红了脸。对此,用心极细的脂批揭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说:“妙极之文!使黛玉自己直说出夫妻来,却又云‘画的’,‘扮的’,本是闲谈,却是暗隐不吉之兆,所谓‘画中爱宠’是也。谁曰不然?”这一批语,对我们理解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不是也同样有启发的吗?

  这首诗出自第四十五回黛玉病卧潇湘馆,听雨读书,“不觉心有所感”,写成这首《秋窗风雨夕》。

  这首模仿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歌行体诗歌。全诗用了十五个“秋”字,着力渲染了秋天肃杀、凄苦的气氛。表现了林黛玉在风雨交加的秋夜,孤独寂寞而悲凉的心绪。读来让人肚肠寸断。诗题《代别离》是全诗的文眼所在,别离既有远离家乡的别离之情,又有青年男女的别离之思。说黛玉“不觉心有所感”,感的就是远在江南的故乡渺不可及,人生大事不知道如何结果。所以也可以说这首诗是黛玉对自己凄凉命运的预感。黛玉刚刚写完搁笔,宝玉就来探望,正是暗合“风雨故人来”之意,可以让黛玉孤苦的心得到一点点慰籍。黛玉先说宝玉像渔翁,继而又说自己像“画”上的渔婆。刚一说完,便“羞得脸通红”。脂砚斋批曰:“妙极之文!使黛玉自己直说出夫妻来,却又云‘画的’、‘扮的’闲谈,却是暗隐不吉之兆,所谓‘画中爱宠’是也。谁曰不然?”这一批语,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刻的理解林黛玉写作此诗时的复杂心情和曹雪芹如此安排的良苦用意。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hongloumeng/183117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