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红楼梦黛玉的诗词(4)

红楼梦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十一、《咏菊》(第三十八回)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难于抑制的创作冲动从早到晚把我侵扰,或绕篱而行或停步倚石我独自沉思诵吟。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我提起饱含秀逸才思的笔尖将秋菊来摹写,我口含秋菊的清香仰对明月而长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稿纸上留下了自我怜惜的秋怨,但有谁能通过片言只语理解我的悲愁。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自从陶渊明写诗评论菊花之后,菊花高尚的品格一直被人称道到今天。

  【注释】

  1、无赖——无聊赖,无法可想。诗魔——佛教把人们有所欲求的念头都说成是魔,宣扬修心养性用以降魔。所以,白居易的《闲吟》诗说:“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后遂以诗魔来说诗歌创作冲动所带来的不得安宁的心情。昏晓侵——从早到晚地侵扰。

  2、欹——这里通作“倚”。沉音——心里默默地在念。

  3、毫端——笔端。蕴秀——藏着灵秀。“毫端蕴秀”是心头蕴秀的修辞说法。临霜写——对菊吟咏的修辞说法。临,即临摹、临帖之“临”。霜,非指白纸,乃指代菊,前已屡见。写,描绘。这里说吟咏。

  4、口角噙香——噙,含着。香,修辞上兼因菊、人和诗句三者而言。

  5、素怨——即秋怨,与下句“秋心”成互文。秋叫“素秋”,参见薛宝钗《咏白海棠》“欲偿白帝”注。“素”在这里不作平素解,却兼有贞白、高洁的含义。“素怨”、“秋心”皆借菊的孤傲抒自己的情怀。

  6、一从——自从。陶令——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符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所以称陶令。他喜欢菊,诗文中常写到。评章——鉴赏,议论。亦借说吟咏,如:评章风月。

  7、高风——高尚的品格。在这里并指陶与菊。自陶潜后,历来文人咏菊,或以“隐逸”为比,或以“君子”相称,或赞其不畏风霜,或叹其孤高自芳,而且总要提到陶渊明。

  【鉴赏】

  《咏菊》就是一首抒发她幽怨悲愁的诗作。

  首联以林黛玉自诉构思诗作时的心态及行状举止为发端,刻划出一个为诗魔搅扰得坐立不安的诗人形象,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躁动,预示着诗人有某种情绪急需借助于诗歌来渲泄。“无赖”,指纠缠不休。“诗魔”,指诗人由于兴起写诗的意愿,象着了魔一样,难于抑制。“欹”,倾斜之意,这里用作倚靠。“沉音”,即沉思吟诵。

  颌联写诗作者进入写作阶段时的情状。由于经过苦思冥想,构思一旦成熟,立即投入写作,这时的诗作者却另一翻表现:时而奋笔疾书——“毫端蕴秀临霜写”,时而高声朗诵——“口齿呤香对月吟”,通过咏菊抒发自己的心声。“毫端”,指笔尖。“蕴秀”,饱含秀逸的才思。

  颈联写诗者通过“咏菊”所抒发的情绪。在这一联,林黛玉对“咏菊”诗的具体内容不作介绍,而着重提示读者,通过“咏菊”所抒发的是“自怜”的“素怨”,即感情身世自我怜惜的素怨。诗作者又特意指出,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悲愁素怨却难于被人所理解。“素怨”,即“秋怨”。“秋心”,感秋而生的情怀即愁。

  尾联写陶渊明咏菊诗文旨意,及对后来的影响。“陶令”指东晋诗人陶渊明,他喜欢菊花,写了不少赞美菊花孤高傲世,不畏风霜的诗,并影响了后人。自陶渊明开始,文人“咏菊”往往都偏重于赞美菊的高尚品格。林黛玉所以要提及此事,意在于用“千古高风说到今”的诗作与自已“满纸自怜题素怨”的诗作进行对照。“平章”,即评说,议论,这里用作“吟咏”之意。

十二、《问菊》(第三十八回)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想打听秋天菊花的消息没人知,我只好背手漫步去与菊花私语:

  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具有孤高傲世品格的你将与谁去归隐?人世间的花儿千千万你为什么开得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满园露水满庭严霜你是不是寂寞?大雁南归蟀蟋悲鸣你是否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请不要说人世间没有知已,你解人语不妨与我交谈心思。

  【注释】

  1、秋情——即中间两联所问到的那种思想情怀。因“众莫知”而唯有菊可认作知己,故问之。

  2、喃喃——不停地低声说话。负手——把两手交放在背后,是有所思的样子。扣——询问。东篱——指代菊,见前诗注。

  3、孤标——孤高的品格。标,标格。偕——同……一起。

  4、为底——为什么这样。底,何。

  5、蛩——蟋蟀。可——是不是。雁、蛩、菊都是拟人写法。

  6、解语——能说话。在这里的意思是如果花能说话的话。语出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唐玄宗把贵妃比作“解语花”事。

  【赏析】

  《问菊》一诗反映了林黛玉孤高傲世的品格和将来“偕谁隐”的孤苦心情。

  首联点题:想打听秋菊的消息,人人都说不知道,只好背手漫步去问菊花,紧扣题目“问菊”。秋情:秋,指代菊花;秋情即第三句至诗末所抒发的那些感情。喃喃:低声地自言自语。负手即背手。叩:问。“东篱”代指菊花,语出陶渊明《饮酒诗》。自然界的菊花被黛玉视为知已,却又不能回答黛玉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只能自言自语。而对菊叩问喃喃私语就是孤苦伶仃寂寞凄凉的表现。

  颌联是说,你是那样孤高与傲世将来和谁归隐?你和世界千万种花一样都是花,为什么开得迟?孤标:标,树梢的最上端。孤标引伸为出众的意思。底:何,为什么。自这两句起至诗末,都是叩菊提出的问题。

  颈联继颌联而作进一层的提问:满园的露水满庭院的严霜,你是不是寂寞?冬天将至,大雁南归,蟋蟀悲鸣,你是不是相思?圃:园。蛩(qiong二声“穷”)蟋蟀。病:悲鸣。这里的大雁、蟋蟀、菊都是拟人的写法。

  结联两句既是提问,也是请求:不要说人世间没有知已,你能理解人意能不能与我倾吐腑肺?解语:能解人语;意思是说菊花能解人意。解语出自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唐玄宗把杨贵妃比作“解语花”一事。片时:一会儿。此联实际上是我自我安慰之言。

  《问菊》诗以问的形式为经,以菊(实际上是黛玉自已)之情为纬,抒发了黛玉伤秋悲世之情。诗曰问菊,实是问自已。在诗中,菊花处处是黛玉的化身。这是诗的立意新巧之处。孤标傲世者表面上指菊花,实际上是黛玉自己。菊花所处的圃露庭霜的环境,不正是《葬花辞》所说的“一年三十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另一种说示么。这是寄人篱下弱女子所处的恶劣环境。问菊者提出的问题,就是黛玉的自问,就是黛玉自己的心世、思想情绪的反映。她寄居大观园,仰人鼻息,虽与宝玉心心相印,但未能变成现实,故有“偕谁隐”之思想问题;而“为底迟”表面上是指菊花开得迟,实指自己的尚无自主之意。这就是一个孤苦伶仃弱女子的悲鸣。在蟋蟀的悲鸣鸿雁南归之际怎能不悲秋呢?怎能不相思呢——相思鸿雁向南飞去的地方,即故乡。湘云说这两个问题把菊花问得“无言以对”。这“无言以对”,实质上是黛玉有口难言,因此无法回答。

  诗的结联特别耐人寻味:既表现了黛玉孤苦伶仃的情绪,又含蓄的揭示了现实的无情。这两句,字面上是规劝菊花不要悲观失望,世上还有知已。其实是反语。宝黛在此之前虽互赠信物,但在那种环境里,连与其他人“话片时”的机会都没有,只好问菊,表面上是黛玉自我安慰,实质上是黛玉悲凉凄苦的写照。这是现实黑暗冷酷逼人的折光反射。《问菊》一诗所抒发的悲秋伤世之情,反映了曹雪芹对黛玉不幸的深切同情。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hongloumeng/183117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