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鲁迅对中国小说的贡献(7)

鲁迅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知识分子也是鲁迅小说里描写的重要对象,他亲身经历了近代思想文化界的变化,对各类知识分子作过深刻的观察。《在酒楼上》和《孤独者》写的是辛亥革命后知识分子彷徨、颠簸以至没落的过程。《在酒楼上》里的吕纬甫本来是一个敏捷精悍、热心改革的青年,经过多次辗转流离,感到青年时代的梦想没有一件实现,便随波逐流地做些“无聊的事”,以满足别人和抚慰自己。他既没有能力自拔于这样的生活,也没有能力自拔于这样的思想。吕纬甫的消沉、蜕变,是当时许多无路可走知识分子思想现状的代表。和吕纬甫的颓唐消沉相比,《孤独者》里魏连殳的性格表现得更为阴郁和冷漠。他不甘心与世俗同流合污,亲自造了“独头茧”,把自己裹在里面。可是事实又不允许他完全和社会隔绝。流言追随着他,失业打击着他,最后不得不向环境低头,抛弃理想而求乞于“实际”,当了师长的顾问,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他在“胜利”的喧笑中独自咀嚼着“失败”的悲哀,终于背负着内心的创伤寂寞地死去。两篇小说写出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革新力量和习惯势力之间的冲突,笼罩着辛亥革命失败后令人窒息的历史气氛,同时也批判了吕纬甫和魏连殳性格的弱点。这种性格在小说写作当时的许多知识分子中具有典型的意义。《伤逝》中的子君、涓生是五四以后觉醒的年轻知识分子典型。子君争取婚姻自由,不顾一切非议和讥笑,勇敢地冲出家庭,子君要求个性解放的呼声是坚决的,但是,个性解放却不能够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解决。小说采取“手记”的方式,用诗一样的语言抒写了涓生的心境,寓批判于事实的缕述。在描绘个人和社会冲突的题材中,鲁迅的笔触不光是停留在对个人即知识分子的同情上,而是对社会和个人分别进行了深刻的清醒的剖析。在《一件小事》里,通过对一件小事的两种态度的对比,揭示了知识分子需要向劳动人民学习,提醒人们注意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鲁迅从寻求中国革命力量的角度来研究和表现知识分子,《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极其真实地写出了辛亥革命和“五四”时期两代知识分子在个人反抗失败后的不同的表现,而在这不同的表现里,又反映着他们“空虚”和“动摇”的共同的特点。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uxun/36636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