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有关于苏轼的散文(9)

苏轼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苏轼作为欧阳修在北宋文坛的忠实继承者,将欧阳修以上思想加以深化,特别是淡化了欧阳修所重视的“道”作为“中充实”的决定性因素,更加注重把作家平生立身行事的实际与其创作实践相联系,来评判其艺术品格和创作贡献。正如苏轼对陶渊明的评价。如果不联系陶渊明的出处进退去理解陶诗,人们难以领略其“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妙不可及之处。只有理解了陶渊明性情刚拙、质性自然、超凡脱俗的为人大节以后,才能对他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对自然的深情,对田园生活的耽爱,及其率真的性情真正理解,并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诗歌表达方式与风格特征,有深入贴切的了解。

  对于作家而言,人生的历练,特别是人生挫折和苦难,乃是其创作体验的宝贵财富,是其作品思想深刻、情感充沛的重要生活源泉。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眇;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12]苏轼对陶渊明、杜甫的评价,正是充分重视了这一点。而他本人由早年推崇杜甫到晚年仰慕陶渊明,变化的内因正是所经历的仕途挫折与人生苦难。人们一般只注意苏轼从任职扬州时开始作和陶诗,贬谪岭海则遍和陶诗,但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苏轼对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表示认同,是在贬居黄州时,那时的政治处境和生活情形,的确跟陶渊明相似。后来苏轼本人也特别强调其与世乖违,不合流俗,是与陶渊明很相似的,正是这一点,成为他喜爱陶诗、遍和陶诗,并欲师范其为人的内在动因。黄州贬谪时期,不仅使苏轼达到了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时期,而且在创作境界上有明显提高,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写道:“(子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ushi/21758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