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有关于苏轼的散文(8)

苏轼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由苏轼自述遍和陶诗的原因及苏辙在《诗引》中的介绍,我们不难明白苏轼为何从早年推崇杜甫其人其诗,转变到晚年追慕陶渊明的人格和诗歌艺术品格,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其坎坷多难的人生经历,以及在人生重要关头,所作出的人生道路、人生价值观的新选择。虽然苏轼一生并没有像陶渊明那样挂冠归隐,退居田园,但在实质上,他的精神归宿,与陶渊明并无二致。

  三、发掘陶、杜的意义与苏轼创作风格的演进

  陶渊明与杜甫的真正价值是在宋朝被完全认识的,这与苏轼对其深入发掘和评价分不开。笔者曾撰文讨论过苏轼对杜甫其人其诗的评价[14];对于陶渊明的喜爱,宋代无人能够超过苏轼。事实上,陶渊明在中国诗史上第一流诗人的崇高地位,正有赖苏轼的重新认识。从苏轼对两人的评价中可以发现一个最大的共同之处,就是不单从作家的诗歌艺术成就上谈论高下优劣,而是紧密联系其为人来定位其诗歌的品位与价值。

  宋朝立国以后,有鉴于五代以来士气卑弱,从上至下提倡风操节概,意欲重塑社会道德。《宋史忠义传序》曰:“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宋之初兴,范质、王溥,犹有余憾,况其他哉!艺祖首褒韩通,次表卫融,足示意向。……真、仁之世,田锡、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唐介诸贤,以直言谠论倡于朝,于是中外缙绅知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尽去五季之陋矣。”[10](13149页)《宋史范仲淹传》谓仲淹“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10](10268页)与这种风气相呼应,欧阳修等人大力提倡作家内在道德涵养的充实提高,认为“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11],把文学艺术创作与作家的道德修养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强化了诗品出于人品的观念。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ushi/21758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