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有关于苏轼的散文(7)

苏轼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苏轼和陶渊明之诗,始于元祐七年(1092)知扬州军州事时。后来谪岭海,遍和陶诗,计109首。诗成,嘱其弟苏辙序之。苏辙《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引》曰:“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山下,独与幼子过负担度海,葺茆竹而居之。……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6](1182页)苏轼谓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古代第一流的诗人均所不及,似乎存在个人偏爱,但他对陶诗风格和魅力的把握,的确是非常准确的,它是苏轼晚年努力追求的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苏轼不只是推崇陶渊明自然而山高水深的诗歌艺术境界,更仰慕陶渊明的为人。他说:“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俯仰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6](1182页)

  苏轼晚年回顾一生的坎坷经历,认为自己要保全刚拙个性与人格尊严,只适合陶渊明那样退隐田园的生活,可惜明白得太晚了。苏辙接着评价道:“嗟夫,渊明隐居以求志,咏歌以忘老,诚古之达者,而才实拙。若夫子瞻仕至从官,出长八州,事业见于当世,其刚信矣,而岂渊明之拙者哉!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古之君子,其取于人则然。”苏轼对这段话,作了重大修改,曰:“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9]显然,苏轼修改的重点,淡化了几十年出仕的“功业”,而强调了其与世多忤,屡陷大难的人生坎坷,突出其性格中刚直不阿、不合流俗的一面。这更符合他在前文中对陶渊明和自己为人的评价。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ushi/21758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