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汪曾祺的春夏秋冬(5)

汪曾祺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1961年11月,到沙岭子农科所三年的汪曾祺,有了强烈的写作愿望。很快,汪曾祺写出他解放后第一个短篇小说、儿童题材的《羊舍一夕》,寄给沈从文。沈从文马上把作品推荐给《人民文学》的编辑萧也牧,小说发表在《人民文学》1962年第2期。热心的萧也牧又找到中国少儿出版社,建议他们约请汪曾祺再写两篇儿童题材的小说,编一个小说集出版。汪曾祺又赶写了《看水》、《王全》两个短篇,和《羊舍一夕》一起于1963年1月出版,书名改成《羊舍的夜晚》。

  三

  1962年1月,汪曾祺几经周折,终于从张家口回到北京京剧团当了专职编剧。1963年,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关于京剧要不要演现代戏的大讨论。之后,一个编演现代戏的高潮迅速在全国掀起。

  1963年下半年,江青在上海观看了沪剧《红灯记》和《芦荡火种》,决定把这两个本子拿给首都剧团改编成京剧。她把《红灯记》给了中国京剧院,把《芦荡火种》给了北京京剧团。接到任务后,北京京剧团马上成立由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四人组成的创作组,汪曾祺是剧本改编创作的主要执笔者。五天后改编本拿出来了,初稿定名为《地下联络员》。由于时间仓促和对原剧理解不深,加之从沪剧到京剧的再创作所下的功夫不够,首场彩排的效果不甚理想。北京市市长彭真、总参谋长罗瑞卿以及江青等人都来看了。全剧演完后江青冷着脸一句话也不说,彭真、罗瑞卿对这个戏颇有好感,在接见演员时鼓励他们继续把戏改好。江青事后让她的秘书打来电话,说是还要改,改好了再演。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北京京剧团的劲头又鼓起来了。1964年初春,改编者每人分头改几场,然后由汪曾祺统稿,几场重头戏和一些重要唱段都出自他手,汪曾祺作为主要执笔者的身份从此确立。这次改定后,恢复了沪剧原名《芦荡火种》。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wangzengqi/29801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