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余光中印象(5)

余光中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所以“复兴”的前提是“平反”,把长期被扭曲了的人物和学说还原,才谈得上推陈出新。

  诗人的自杀率最低

  因为刚刚结束在复旦大学的演讲《灵感与主题》(副题:美感经验之转化),我们的话题几乎无限广阔,老诗人说话虽然慢条斯理,但是机锋频频,敏锐通透。

  新民周刊:复旦的学生给您印象如何?“难缠”吗?

  余光中:还不错吧,视野还是比较开阔的。

  新民周刊:您通常怎样判断听讲学生的质地和素养?

  余光中:看他们眼神和提问的关联性。痴痴的眼神看似专注,其实并不佳,因为那通常表示他自己没有东西;斜乜和上下打量的眼神也大好不妙,那表明排斥你或者关注你演讲内容以外的东西,你的服饰和风度等;提问过于刁薄,则器小,提问如果过于迂阔,则空疏。

  新民周刊:您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说“人文感性了,就是艺术;艺术知性了,就是人文”,这句话在校园内引起广泛关注,能不能再具体解释一下?似乎也涉及某种“转化”?

  余光中:人文环境是什么呢?范围很广,可以定义为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文化变量包括共同体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民族灵魂,比较高级的类分是哲学、宗教、历史、民俗文化……如果我们把信仰和哲学变成绘画了,变成诗了,变成电影了,那就是人文“感性”了,变成艺术。比如楚汉相争的历史属于人文范畴,但只有把“力拔山兮”的悲剧英雄项羽搬上银幕,这段历史才能“艺术”,否则历史是没有表情的。

  然而艺术又怎么知性了呢?一幅画、一首诗、一部电影具备了思想和精神特质,并且卓有成效地向大众传播它的思想和感悟,比如梵高的画《星光夜》、艾略特的诗《荒原》、电影《沉默的羔羊》……当它们用形象生动地向我们传递某种哲学的思考和宗教的深邃时,它知性了;而当它们的传播被普遍接受,形成新的信仰系统和认知环境,从而影响社会潮流,那么艺术就“人文”了。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yuguangzhong/21813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