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简评《文化苦旅》(5)

余秋雨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七 遣词造句的“险中取胜”

  作为信息传输工具的语言,其承载的信息都要具体到每一个字词以及这些字词由小到大的组合上来。“一篇文章的思想和文词是相互依存的……就真正的意义来说,美的文词就是思想的光辉”(《论崇高》)。儒学的中庸至今还或多或少地在潜意识中要求中国文人谨小慎微,但余秋雨在语言运用上却敢于“铤而走险”,推陈出新。如其在《西湖梦》中写林和靖做隐士,用了“自卫自慰”一词,甚是别致,封建文人自尊自怜的情状如在目前。接着写中国知识分子“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用词令人叫绝,又别有深意:他们走上把消除志向当作志向的路子,是直入澹泊呢,还是生性悒郁,抑或附庸风雅?实在惹人遐思。下文又有“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安静。”“修养”居然成了“地窖”,且“有浓重的霉味”,用语奇险而简约,活现了有骨气的封建文人“非暴力不合作”的抗争及其自身缺陷,对封建社会的挞伐与征讨也尽在不言中。

  总之,在从文人和史家角度透析文化现象、观察文化走向、开掘文人人格及有关社会问题上,《文化苦旅》独到之处不少。但用词上的“险中求胜”也产生了负面效应,这在秀句迭出的华章里也时有出现。或是因为个别用语与整体格调不符,或是由于艰深晦涩令人如鲠在喉。如上文所举《西湖梦》叙写隐士的精彩片段,便因使用了“自如自耗”等太过艰涩的词语而有损睿智的光芒。但瑕不掩瑜。余秋雨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突破了当代散文中较多的“小我”境界,升华至物我交融、以史著文的“大我”境界,有意识地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内涵于山水风物中,探求了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可以说,是广泛意义上的一种成功尝试。也许,《文化苦旅》未必是中国当代散文的扛鼎之作,但它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可耕地。这便是它的最大成功。  参考文献:

  [1] 余秋雨:《文化苦旅》,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版。

  [2] 陈眉公:《小窗幽记》,北京蓝天出版社,1998年版。

  [3] 王国维:《人间词话》,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版。

  [5] 歌德,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6] 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7]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8] 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yuqiuyu/30743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