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语言艺术的文化解析(2)

张爱玲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意象丰富细致、对白经典凝练的电影语言

  张爱玲的很多个小说被搬上舞台、屏幕。而《倾城之恋》是其中最多次被改编舞台剧、话剧、电影和电视的作品。笔者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倾》的语言本身已经很娴熟自然地借鉴和运用了电影叙事语言和电影语言的手法和技巧。

  小说运用了电影的特写镜头,制造了画面感极强的文字电影效果。比如小说开头“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胡琴上的故事是应当由光艳的伶人来搬演的,长长的两片红胭脂夹住琼瑶鼻,唱了、笑了,袖子挡住了嘴……,然而这里只有白四爷单身坐在黑沉沉的破阳台上,拉着胡琴。正拉着,楼底下门铃响了……”,用远景拉向近景,定格在四爷坐在阳台上拉胡琴,用镜头感极强语言营造了小说的“苍凉”的基本格调;小说中间又出现了这样的镜头“外面的胡琴继续拉下去,可是胡琴诉说的是一些辽远的忠孝节义的故事,不与她相关了”;故事结尾又呼应了小说开头的场景“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带给读者一种前后一致、和谐统一的视觉想象冲击力。再比如,流苏在穿衣镜前端详自己时,对其外貌的特征描写,然后她对着镜子,依着四爷的胡琴调子“不由得偏着头,微微飞了个眼风,做了个手势……向左走了几步,又向右走了几步……她忽然笑了――阴阴的,不怀好意的一笑”等等,具体生动,画面感极强,简直就是电影里的特写镜头。

  大量凝练而富有哲理的对白,既讲述故事情节的发展,又突出人物的心理和个性。整篇二万多字的小说中三分之二强的篇幅就是对白,尤其是柳原和流苏相识后交往的对白。从这些对白中,我们看到了柳原和流苏两个平凡、自私而精明的的男女从开始打情骂俏、斗智斗勇到微微有了些真情,再到沦陷后长久的相依相偎,故事情节在对白中发展,人物的性格在对白中体现,对白经典而富有哲理,很有电影效果,其中很多对白被读者广为称赞和传诵,在屡次改编中也是原句照搬。比如:

  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时空转换描写,拓展语言描述的空间和张力。蒙太奇就是“电影导演为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把许多镜头组织起来使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影片根据影片”,它是一种结构性的电影语言,是电影实现时空跳跃、转换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既是一种电影技术,更是“电影艺术中富有魅力的表现元素”。《倾城之恋》中大量地运用了这种手法。比如:当流苏受到哥嫂一家人的孤立,上楼跑到母亲身边“她搂住她母亲的腿,使劲摇撼着,哭道:妈!妈!恍惚又是多年前,她还只十来岁的时候,看了戏出来,在倾盆大雨中和家里人挤散了。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瞪着眼看人,人也瞪着眼看她,隔着雨淋淋的车窗,隔着一层层无形的玻璃罩――无数的陌生人。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她似乎是魇住了。忽然听见背后有脚步声,猜着是她母亲来了。便竭力定了一定神,不言语,她所祈求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是两个人。”通过幻觉,再现过去的情景画面,利用蒙太奇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流苏当时痛苦无助的心理。

  《倾》中电影语言的巧妙运用与当时的时代文化背景以及作者本人的心理和文化背景分不开的。电影自从19世纪末传人中国,其商业化的目的促进了“文化催生”,电影业发展迅速,而作为中国近代金融、贸易、文化、娱乐的中心,上海这座城市无可替代地为民族电影业同时提供了精神气候和物质上的必要保障,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早期电影的集中产地,并因此而有“东方好莱坞”之誉。电影和文学虽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多共同的特征和天然的联系。因此,电影所具有的新鲜的艺术魅力在此时迅速影响着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正如柳鸣九在《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中提到“空间艺术的造型方法被引进了小说这种时间艺术部类,在现代小说中出现了绘画化和影视化的艺术现象”,中国现代很多作家在写作中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电影的叙事语言和表现手法。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zhangailing/30278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