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开封的历史典故(2)

历史典故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吕端大事不糊涂

  “吕端大事不糊涂”这个典故,常用来比喻做领导工作的人,应注重大事,不宜斤斤计较小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掌握原则,端正方向,又能宽厚待人,取得群众的支持。

  此典故出自《宋史·吕端传》,北宋宰相吕端,字易直,宋时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市安次区)人,至道元年(九九五年)继吕蒙正(洛阳人,太宗、真宗时三任宰相,卒葬尉氏)为相。

  吕端形体伟岸,仪表潇洒,性情宽厚,能识大体,心胸豁朗。他两次辅佐藩王,都因事受牵连而降职,虽屡次贬黜,未尝以名利得失耿耿于怀。后为太宗皇帝赏识倚重,骤然被提升到宰辅的位置上,太宗就犹恨任用之晚。吕端为政老成持重,有政治远见,在重大的决策问题上能权衡利弊,举措得体。与寇准同居相位,常常谦让他,同班臣僚奏对时多各持己见,互相攻讦(音“杰”),独吕端一言不发。入相时,有人曾向太宗进言说:“端为人糊涂。”太宗答道:“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在以后发生的几件事中,也充分表现了“吕端大事不糊涂”,如在处置西夏李继迁之母一事上即充分说明这一点。当时,西夏李继迁经常骚扰北宋的西部边疆,宋将士俘获了他的母亲。太宗想杀了继迁之母,以泄心中之愤。吕端认为不能杀,他对太宗说:“以前项羽捉到刘邦之父,想烹了他,刘邦对项说‘别忘了也分给我一匙汤’。那些能成就大事业的人顾不上考虑家眷性命的安危,何况继迁是凶残的贼子呢?陛下今天杀了其母,明天就能生擒继迁吗?如不能,只能增加仇恨,坚定继迁与我朝对抗的决心。”太宗问:“那怎么办?”吕答:“应安置在延州,妥善照顾,以此招降继迁,即使不能马上逼其投降,也可让他有所顾虑,因其母的生死操在我们手中。”太宗采纳了吕端的建议。

  另外在太宗过世后,内侍宦官王继恩阴谋废除皇太子,被吕端及时发觉,果断将王继恩锁在阁楼里,派人看守,同时奉真宗即位,贬逐继恩。吕端在重大问题上能远见卓识,当机立断,证明了宋太宗力排众议,知人善任,对吕端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孤注一掷

  “孤注一掷”原指赌徒倾其所有作为赌注以决最后胜负。其广义为在形势危机的情况下,竭尽全力做最后一次冒险。多含贬义。

  此成语出自《宋史·寇准传》。宋真宗时,契丹大举入侵,包围嬴州,兵锋直逼贝州、魏州,北宋朝廷上下震恐。参政知事王钦若等人主张放弃东京,请皇帝到江南、四川避难,遭到宰相寇准的坚决反对。在寇准等人的督促下,真宗决计亲征,来到澶州,渡河,登北城门楼,远近将士望见皇帝御用伞盖,雀跃欢呼,士气高昂,遂击退契丹军队的进攻,订立澶渊之盟。寇准因此得到真宗皇帝的厚遇。王钦若心里很嫉恨寇准,一天朝见后,寇准先走了,真宗仍用眷顾的眼神目送其远去。王钦若说:“陛下敬重寇准,是因为他对国家有功吗?”真宗说:“正是。”王钦若说:“澶渊战役,陛下不以为是耻辱,反说寇准对社稷有功,这究竟是为了什么?”真宗很惊愕,问:“这是什么意思?”王钦若说:“兵临城下而被迫订立和约,《春秋》引以为耻,澶渊的战与议和,就是城下之盟。以天子的尊严而订此城下之盟,还有什么比这更耻辱的呢?”真宗听了,怅然若失,心中很不高兴。王钦若又说:“陛下听说过赌博吗?赌博的人钱要输尽时就铤而走险,将赌资全部押上,叫做孤注。陛下就是被寇准蛊惑做了孤注一掷的傻事,这是多么危险啊!”真宗听信了王钦若的话,对寇准日渐疏远了。

  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的普及率非常高,读小学的孩童们都知道了。传说从前有个杞国(今开封杞县)人,整天担心天塌地崩,自己没有地方躲,因此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朋友见状,很不放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很厚很厚的气罢了,你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从早到晚都生活在天的中间,怎么还担心天塌下来呢?”可那个杞国人听了更加忧愁,他说:“那么,天上的太阳、星星和月亮若掉下来呢?”朋友耐心解释说:“太阳、月亮和星星也不过是发光的气团,即使掉下来,也不至于打伤人的。”杞国人又问:“如果地崩塌了怎么办呢?”朋友回答道:“大地,无非是泥土、石块罢了,这些东西四面八方到处都有,没有一点空隙。怎么担心它们会崩塌呢?”听了这番话,杞人方才安下心来。

  唐代诗人李白在《梁父吟》诗中巧妙地应用了这个典故:“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李白借此打消别人的顾虑,也算是对“杞人忧天”的正解。如果用今天的观点来观察,杞人之忧并不是空穴来风、胡思乱想,很可能是从天体陨石和地震灾害等自然现象引起的思考。说明杞人很有思想,很有预见性,应该防患于未然。何况,看似可笑的杞人较早地有了忧国忧民的胸怀,为何不能看成是对杞国人的一种历史的褒奖呢。 游刃有余

  庖丁解牛的典故,差不多家喻户晓,由此衍生的成语“游刃有余”的使用率也相当之高。可是你是否知道它产生在开封呢?战国时期,有一次魏惠王下去视察,看到了庖丁在宰牛。庖丁是魏都大梁(开封)著名的厨师,他在解剖牛时,动作和刀的响声同音乐一样有节奏,毫不费力地把一只牛的骨和肉分割开来,手起刀落,干净利索。惠王十分惊叹,问他:“你的手艺怎么这样高啊?”庖丁答道:“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我对牛的结构已经很熟悉了。开始时,看到的都是整条的牛,学了三年之后,对牛的关节、筋骨,下刀方法,用力大小,全都心中有数。一刀一刀把它们分开,自然毫不费力。”惠王觉得神乎其神,就问道:“你的刀一定磨得很快吧?”他笑笑说:“一般人用刀,一个月换一把,因为刀刃经常碰到骨头。宰牛能手一年才换一次刀,因为它们只用刀来割肉。我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解剖几千头牛,还像新刀一样。其实,刀刃非常薄,在骨缝中间游动,肉就一块块地落下来。有时也要小心,聚精会神。”惠王听了点点头说:“讲得好,我从中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由此引申出成语——游刃有余。

  此成语故事至少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一是领导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善于发现人才和解决难题的好方法。二是勤学苦练,熟能生巧,摸清规律,才能游刃有余,事半功倍。南辕北辙

  这个成语还与魏王有关。不过这个是大臣善于讲道理的故事。战国时期,魏王想发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正到外地办事的大臣季梁听说后,立刻半路返回,衣服顾不得换,脸也顾不上洗,匆忙来见魏王。魏王很奇怪,问他:“你半路回来,难道有什么急事吗?”季梁似乎答非所问:“是啊,我回来时,在太行山下看见一个怪人。他驾着马车朝北驶去,但他却说要去楚国。我说,你去楚国不朝南走,怎么反而朝北走啊?他说没关系,他的马好,跑得快。我说,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不怕,他带的路费多。我说,你带的路费多有什么用呢?他坚持说,我的车夫本领高。我只好望着他摇头叹息:你的条件再好,方向不对,离楚国只能越来越远啊!”魏王听了好笑,说:“天下哪有这么糊涂的人啊。”季梁接着说:“现在,您的志愿是建立霸业,当诸侯的首领。可你用兵去打赵国,希望扩大地盘,抬高声望。您攻打别国的次数越多,离你的愿望就会越远,这和去楚国向北走一样啊!”

  故事里边有哲学。季梁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一定要劝住魏王不要出兵。用故事说道理,魏王容易听进去。否则劝阻的结果也会“南辕北辙”。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lishidiangu/306182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