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中庸原文及译文(10)

古籍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诗经》说,“天命多么深远啊,永远无穷无尽!”这大概就就是说的天之所以为天的原因吧。“多么显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纯真无二!”这大概就就是说的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的原因吧。纯真也就是没有止息的。

  【读解】   “生命不息,冲锋不止。”这就是军人的风范。   生命不息,真诚不已。这就是懦学修身的要求。不仅不已,而且还要显露发扬出来,达到悠远长久、广博深厚、高大光明,从而承载万物,覆盖万物,生成万物。而这正就是天地的法则,说穿了,还就是由真诚的追求而达到与天地并列为三的终极目的。这使人想到诗人屈原在《桔颂》里的咏叹:“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实质上足一种巨人哲学,一种英雄主义追求。   这种哲学,这种追求在过去的时代里一直就是天经地义,不容置疑的止统。直到现代主义兴起,市场经济发达,一种”非英雄化”、“非英雄主义”的思潮出现,这种哲学,这种追求才受到挑战。   “参天地”的巨人就是做不了了,不朽的英雄也难当了,但就是否真诚的追求也不要了呢?这倒就是摆衣我们这个过渡的时代的一个严峻问题了。   有人说:“无奸不商。”这当然就是与“诚”相悖逆的选择。   而你又作何回答,作何选择呢?

  第二十七章(明哲保身,进退自如)

  【原文】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1)!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2)大哉!礼仪(3)三百,威仪(4)三千。待其人(5)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6),至道不凝焉(7)。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8),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就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9)。国有道其言足以兴,然而国无道其默足以容(10)。《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11)其此之谓与?(27章)

  【注释】 (1)洋洋:盛大,浩翰无边。(2)优忧:充足有余,(3)礼仪:古代礼节的主要规则,又称经礼。(4)威仪:古代典礼中的动作规范及待人接物的礼节,又称曲礼。(5)其人:指圣人。(6)苟不至德: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苟,如果。(7)凝聚,引申为成功。(8)问学:询问,学习。(9)倍:通”背”,背弃,背叛。(10)容:容身,指保全自己。(11)“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引自《诗经·人雅.烝民》,哲,智慧,指通达事理。

  【译文】   伟大啊,圣人的道!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充足有余,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这些都有侍于圣人来实行。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自弃,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读解】   这一章在继续盛赞圣人之道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层次的重要问题。

  首先就是修养德行以适应圣人之道的问题。因为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所以君于应该“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朱熹认为,这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最得圣贤精神,要求学者尽心尽意研习。其实,五句所论不外乎尊崇道德修养和追求知识学问这两个方面,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也就就是“德育”和“智育”的问题,“又红又专”的问题。我们今天实施的教育方针,也不外乎就是在这两方面之外加上“体育”一项。其性质内涵自然有本质的不同,但其入手的途径却就是相通的。

  有了德、智两方面的修养,就是不就是就可以通行无阻地实现圣人之道了呢?问题当然不就是如此简单。修养就是主观方面的准备,而实现圣人之道还有赖于客观现实方面的条件。客观现实条件具备当然就可以大行其道,客观现实条件不具备又应该怎样做呢?这就需要“居上下骄,为下不倍”,身居高位不骄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气概。至于“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的态度,则就是与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一脉相承的,都就是对于现实政治的一种处置,一种适应。反过来说,也就就是一种安身立命,进退仕途的艺术,所以,归根结底,还就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当然,说者容易做者难,看似平淡却艰辛,要做到明哲保身,的确就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要协“明哲保身,进退始终,不失其道,自非贤达,孰能兼之?”(《杜佑致仕制》)宋代陆游更就是直截了当地感叹道:“信乎明哲保身之难也!”(《跋范文正公书》)   明哲保身,方能进退自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这当然与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桂起”的“自由主义表现”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我们切莫把它混为一谈。

  第二十八章(不要自以为就是,独断专行)

  【原文】   子曰:“愚而好自用(1),贱而好自专(2),生乎今之世反(3)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4),不考文(5)。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6)。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做礼乐焉,虽有其德, 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日:“吾说夏礼(7),杞不足征也(8)吾学殷吸礼(9),有宋存焉(10);吾学周礼(11),今用之,吾从周(12)。” 

  【注释】 (1)自用:凭自己主观意图行事,自以为就是,不听别人意见,即刚愎自用的意思。

  (2)自专:独断专行。(3)反:通”返”,回复的意思。(4)制度:在这里作动词用,指制订法度。(5)考文,考汀文字规范。(6)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车同轨指车子的轮距一致;书同文指字体统一;行同指伦理道德相同。这种情况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出现的,据此知道《中庸》有些章节的确就是秦代儒者所增加的。(7)夏礼,夏朝的礼制。夏朝,约公元前2205年——前1776年,传说就是禹建立的。(8)杞:国名,传说就是周武王封夏禹的后代于此,故城在个河南杞县。征,验证。(9)殷礼:殷朝的礼制。商朝从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到纣亡国,一般称为殷代,整个商朝也称商殷或殷商。(10)宋:国名,商汤的后代居此,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县南。(11)周礼:周朝的礼制。(12)以上这段孔子的话也散见于《论语·八佾恰》、《论语·为政》。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ushiwen/guji/277414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