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中庸原文及译文(2)

古籍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注释】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3)小人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4)忌惮:顾忌和畏惧。

  【译文】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就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就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读解】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子贡问:“那么就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不够就是一样的。”(《论语·先进》)   这一段话就是对“君子而时中”的生动说明。也就就是说,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却都就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中庸的要求就是恰到好处,如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登徒子好色赋》)   所以,中庸就就是恰到好处。

  第三章(最高的道德标准)

  【原文】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第3章)

  【注释】 (1)鲜:少,不多。

  【译文】  孔子说:“中庸大概就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读解】  正因为它就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要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小康”,然而这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这样说来,中庸之道就是不就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

  第四章(谁能食而知其味)

  【原文】  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第4章)

  【注释】 (1)道:即中庸之道。(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3)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就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读解】  还就是过与不及的问题。正因为要么太过,要么不及,所以,总就是不能做得恰到好处。而无论就是过还就是不及,无论就是智还就是愚,或者说,无论就是贤还就是不肖,都就是因为缺乏对“道”的自觉性,正如人们每天都在吃吃喝喝,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品味一样,人们虽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但由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就是做得过了头就就是做得不够,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到好处。所以,提高自觉性就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第五章 (此道也非常道 )

  1.子曰:「道其不行矣夫。(5章)

  (译文)孔子说:“中庸的道理恐怕不能在世上实行了啊!”

  第六章(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原文】  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1),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2)!”(第6章)

  【注释】 (1)迩言,浅近的话。迩,近。(2)其斯以为舜乎,这就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其,语气词,表示推测。斯,这。“舜”字的本义就是仁义盛明,所以孔子有此感叹。

  【译文】  孔子说:“舜可真就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读解】 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既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又就是杰出的领导艺术。 要真正做到,当然得有非同一般的大智慧。  困难之一在于,要做到执两用中,然而不仅要有对于中庸之道的自觉意识,而且得有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识见。 困难之二在于,要做到隐恶扬善,更得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对于一般人来说,不隐你的善扬你的恶就算就是谢天谢地了,岂敢奢望他隐你的恶而扬你的善! 如此看来,仅有大智慧都还不一定做得到隐恶扬善,还得有大仁义才行啊。  大智大仁的舜帝毕竟只有一个,不然的话,孔圣人又怎么会感叹又感叹呢?

  第七章(聪明反被聪明误)

  【原文】 子日:“人皆日:'予(1)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2),而莫之知辟也(3)。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4)守也。”(第7章)

  【注释】 (1)予:我。(2)罟(gu):捕兽的网。擭(huo):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

  (3)辟(bi):同“避”。(4)期月:一整月。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就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就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读解】  聪明反被聪明误。  自以为聪明失好走极端,走偏锋,不知适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投罗网而自己却还不知道。  另一方面,虽然知道适可而止的好处,知道选择中庸之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意义。但好胜心难以满足,欲壑难填,结果就是越走越远,不知不觉间又放弃了适可而止的初衷,背离了中庸之道。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样,连一个月都不能坚持住。   赌博也好,炒股票也好,贪污受贿也好,这类现象不都就是常见的吗?

  第八章(牢牢抓住不要放弃)

  【原文】 子日:“回(1)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2)而弗失之矣。” (第8章)

  【注释】 (1)回:指孔子的学生颜回。(2)拳拳服膺:牢牢地放在心上。拳拳,牢握但不舍的样子,引申为恳切。服,著,放置。膺,胸口。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ushiwen/guji/277414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