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鲁迅《药》说课稿(6)

鲁迅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2、重点分析(3)的环境描写。

  ①这一段描写的目的,在于写一个“静”字,“死一般的静”。假如这么写“周围一点声音也没有,死一般的静”,这显然是很拙劣的。鲁迅先生怎么写这个“静”字呢?他从各方面来烘托这个“静”。请寻找。

  ②发抖的声音是什么?它“越颤越细,细到没有”,说的是什么呢?

  ③为什么要写静?

  ④最后乌鸦飞走一段“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为什么这样写?换个写法“只见乌鸦飞去了”。不就完了吗?为什么要写“张开两翅,一挫身”,还要“向远处的天空”,还要“直向着远处的天空”,还要“箭也似的飞去了”呢?为什么如此地强调呢?

  二、探究

  为了突破本文的难点,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题,故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小说末尾提到的花环应如何理解?

  讨论:上坟情节中的“一圈红白的花”是否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性?怎样理解鲁迅以后对这情节的看法?

  (1) 提问:从小说前后描写看,“一圈红白的花”是指什么?它是怎么来的?这样描写是否脱离生活实际?

  (2) 提问:坟上“平添”一个“花环”,对表现人物性格以及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否有影响

  2、乌鸦的作用和意义?

  给出四个选项,让学生讨论,以此来把握自然环境描写对主题的揭示的作用。

  《药》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十分清晰传神,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对作品典型环境的形成与主题思想的揭示起了重要作用。

  对小说结尾环境描写的重点分析与探究的两个问题,是本文难点的所在,师生的讨论分析使得学生对于小说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uxun/7367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