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2)

记承天寺夜游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拭《记承天寺夜游》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

  1.A

  2.D

  3.C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5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吴均《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加粗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___

  ②月色入户: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_____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参考答案:

  1.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这里指门窗)

  2.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

  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以)

  3.①描写 议论 ②闲 仙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6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

  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画皆以人重

  王士禛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章惇(dūn)京、卞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选自《明清闲情小品赏析》

  1.解释下面句子中画线词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3.《记承天寺夜游》中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4.《记承天寺夜游》中画线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5.“苏、黄”中的“苏”指苏轼,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

  参考答案:

  1.①念:考虑 ②只

  2.②古代的人大都会书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的久远

  3.①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③遂至承天寺

  理由:只有张怀民才是自己的知音,理解自己的情趣。

  ④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志趣相投,庭中赏月。(答出两句即可)

  4.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7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面各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口口之美”,乙文描写了“口口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参考答案: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3.(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4.(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jichengtiansiyeyou/412107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